(资料图)
车辆缓缓驶过普洱市思茅区南屏镇倒生根社区党员活动中心,一转弯,便到了水利施工队小区,2排小平房和5幢4层高的小楼房把小区围成了一座四合院,楼下是三五成群,围坐乘凉、闲聊、打扑克的人们。
这个小区于上世纪80年代初建成,过去叫思茅地区水利局机械施工队小区,90年代初,经历企业改制后,小区无人管理,楼道乱堆杂物,绿化带种植蔬菜,小区里私搭乱建现象特别突出,卫生没人扫、停车没人管、安全没人保等问题愈加凸显。倒生根社区在充分了解居民诉求,统筹谋划后,探索出了一条由社区党委牵头引导、小区党支部和业委会联合管理、居民参与共建共管的老旧小区自治管理模式。
听民声,汇民意,解决诉求是关键。倒生根社区成立之初仅有7名党员,部分改制企业党员处于“失联”状态,水利施工队小区便是改制企业之一,部分党员因为下岗一度脱离了党组织。没有物业,没有党支部,也没有业委会,小区环境陷入脏乱差局面,社区党委书记李亚玲下决心要改变这种现状,她主动扛起责任,采集单位信息,找人核实情况,把“失联”党员一个一个找回来,其中就包括她用3年多时间在中缅边境找到的水利施工队的郑家荣。李亚玲随即安顿好找回党员,并带领部分身体健康、行动方便的党员,召集业主开会,选取部分热心居民组建自愿无偿的临时工作小组,从此,开启小区自治第一步,他们2至3人成一组,挨家挨户收集居民意愿和意见,“您家有几辆车,平时怎么解决停车问题”“家里有老人吗,有什么需求和困难需要帮助解决的”“小区卫生需要整治,您家里养的鸡可以处理掉吗”“对小区自主管理,您有什么好的意见建议”......他们穿梭于单元楼间,这家进那家出,了解到居民最集中最关心的三大诉求:停车难、卫生差、没有活动场所。
办实事,解民忧,去弊革新迎新貌。2013年,社区党委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小区为契机,联合责任单位牵头在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,选举产生了姜勇、刘美芳等5名热心、有责任感和一定工作能力的居民为委员,选举5名居民担任楼栋长,组建小区调解委员会,成立一支10人的志愿服务义务巡逻队,并投资4万元修缮了219平方米的小区民族活动室,为倒生根社区于2013年获得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荣誉和2015年获得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“创文”期间,在社区党委和原宁洱路党支部的带动下,党员带头,组织志愿者积极参与共治共创,拆除私搭乱建18处,拆清理垃圾40余车,清除小区绿化带种菜面积130平方米;并投资9万元对小区绿化进行改造,投资1万元完善排水设施,投资6万余元建设1个便民凉亭,投资8330元配备98只灭火器,投资3200元规划停车泊位,安装6盏太阳能照明灯和一套健身器材,硬化小区公共地坪、修复小区排水沟,新建1个标准免费公厕。小区环境发生了质变,居民参与小区共建共治的积极性也更高了。
聚合力,暖民心,居民乐享幸福家。2021年,经上级党组织批准,小区成立党支部,9名党员成为水利施工队小区党支部的一员。党支部联合业委会进一步做细小区管理。倒生根社区党委也在基层治理模式上不断探索新路径,社区党委书记李亚玲说“没有做不好的工作,只有不负责任的人”,她围绕“精细管理”与“贴心服务”,坚持党建引领“网格化”管理服务,并依托城市网格划分,在小区成立了27个党支部,水利施工队小区便是其中之一,也建立了自己的小网格,姜勇当选为小区网格长,并聘用了马应升等5名网格长,他们都成了社区的“活户籍、活档案、活地图”,对所负责区域做到“家庭情况清、人员类别清、区域设施清、隐患矛盾清”。
“大妈,您要去哪里?”“我们家的下水道堵了,水直往上冒,我去问问姜勇能不能帮我看看”“昨天刮大风,停车场那边有棵树倒了,大家搭把手,一起清理一下”.....网格长姜勇说,现在小区日常事务都能在第一时间接到反馈并妥善解决,群众信任度也越来越高,不用像过去一样大小事都找到社区。
“我家在这呢”,5栋的老王叔喊我们,寻声而去,这是一套三室一厅的小房子,大约有80平左右,物品却都摆放整齐,几乎一成不染。“王叔,你们小区真干净”。老王叔笑眯眯地说,“以前我们小区可不像现在这样,直到2003年底企业改制纳入社区管理后,当时住在我家对面的亚玲书记,下定决心要大力整治,这才有了现在的干净整洁。”
老王叔说,现在我们小区邻里关系和谐了、卫生环境整洁了、安全也有保障了,偶尔,社区党委和小区支部会举办一些游园、包粽子、庆元宵等活动,住在这里越来越舒心了。(张洁 普洱市思茅区南屏镇党委供稿 )